公共营养师常见五大营养误区有哪些?
在当今社会,随着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公众对于营养知识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强。然而,在追求健康饮食的过程中,不少人却陷入了种种营养误区。从“骨头汤补钙”的误解,到对“贵即营养”的盲目追求,这些误区不仅无助于提升公众的健康水平,反而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健康风险。作为一名公共营养师,我将结合实践经验,揭示几个常见的营养误区,以期帮助大家走出认知的迷雾。
误区一:骨头汤补钙更好吸收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人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要多喝骨头汤补钙。” “骨头汤里白白的汤都是钙啊!” 其实,这是一个营养误区。骨头中的钙以碳酸盐或磷酸盐的形式存在,碳酸盐或磷酸盐均不易溶于水。所以,熬制骨头汤时,骨头放得再多,熬制的时间越长,汤中的钙含量并不会变化太多。骨头汤所呈现出的浓白色是脂肪,并非钙。另外,长时间熬制骨头汤,会导致汤中的嘌呤含量增加,对于尿酸高以及有痛风病史的人来说,喝了高浓度的骨头汤可谓是雪上加霜。
误区二:吃鸡蛋会提高胆固醇
临床中经常能听到患者咨询:“大夫,我胆固醇高,是不是不能吃鸡蛋啊?” 其实,胆固醇的升高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饮食习惯的影响,但人体胆固醇受食物摄取的的影响只占一小部分。如,一个重量为 58 克的鸡蛋,其中的脂肪含量大概是 4.6 克,约占 1/4 的饱和脂肪酸会对胆固醇水平带来影响。因此,普通人每天吃 1-2 个鸡蛋并不会使胆固醇升高。
误区三:糖类
“我不吃这个,太甜,怕得糖尿病。”这句话我们常听到,它代表了一种典型的错误观念,那就是糖是引发糖尿病的元凶。其实,虽然糖尿病的典型表现是高血糖,但它是由胰岛功能失调引起,与摄入的糖关系不大。当然,如果已经确诊为糖尿病,就要严格控制饮食中的“糖”摄入量,把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正常人合理的摄入糖分并不会导致患上糖尿病。我们所说的糖,在营养学上主要是指碳水化合物,它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许多食物本身就含有碳水化合物。而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进去的糖,叫“添加糖”。我们身体需要的是来自食物中的“天然糖”,主要来源是谷类食物,而饮料、糕点、糖果等食品中的“添加糖”的确要少吃。
误区四:吃盐越少越
生活中,很多人为了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日常生活中开始严格奉行“吃盐越少越好”,这样真的有益健康么?其实,低盐饮食确有益处。但低盐是指吃盐要适度,并不是吃的越少越好。若长期过度限制盐的摄入,会导致血清钠含量过低,从而出现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眩晕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心率加速、脉搏细弱、肌肉痉挛、视力模糊、反射减弱等症状,医学上称为“低钠综合征”。反之,食盐摄入过多之后,由于钠的亲水性,造成钠水储留,引起血容量增加导致人体血压增高。我国有 70%以上的人口血压都对盐敏感,而高血压则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尿毒症等疾病的最大危险因素。
误区五:食物越贵越有营养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将食物营养和价格挂钩,认为越贵的东西越有营养,更适合养生,营养品也都是挑贵的买。但其实,一些营养品的营养和价格并不完全成正比。燕窝、鱼翅、鲍鱼等价位高的食物,营养价值并不突出。以鲍鱼和鸡蛋为例,两者营养价值基本无差别,但价格却差距悬殊。还有很多人青睐进口水果,认为其营养价值更高,事实并非如此。国产水果和进口水果在营养价值上是一样的,反而进口水果从漂洋过海运输到我们手中,维生素 C 的含量会大打折扣。
营养与健康息息相关,而正确的营养观念则是保障健康的基础。作为公共营养师,我们将继续致力于营养知识的普及和推广,通过科学、准确的指导,帮助公众走出营养误区,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营造健康、科学的饮食环境,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