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路教育,
点亮职业人生!
您当前选中区域:

中医科普|如何应对湿邪:详解湿邪特点与祛湿方法

2024-11-21 10:41

在中医理论中,湿邪是导致人体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在潮湿多雨的季节,湿邪更容易侵扰人体,引发各种不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湿邪,优路教育中医师承专长培训栏目特别整理了这篇关于湿邪及其应对方法的文章。希望通过我们的分享,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湿邪的特点,掌握有效的祛湿方法,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科普

湿邪侵扰,有这4个特点

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作为生活中常见的致病邪气,湿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全年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一些市民可能会问,祛湿气,喝点我们老广的老火汤和祛湿茶不就行了,为何祛湿如此困难?这还得从湿邪的四个特点——重浊、粘滞、伤阳、趋下,一一讲起。

重浊

当湿邪侵袭我们机体的时候,我们会出现头身困重,无精打采,四肢无力,总觉得皮肤热热的,但实际体温又不高。

湿邪阻滞经络的时候,会让我们感觉到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灵活。

当湿邪湿流下焦,我们就会出现小便混浊,排尿不畅,甚至尿痛,出现腹泻,尤其是在阴雨天和进食生冷的东西之后,腹泻会更加明显,女性还会出现白带增多异常等。

粘滞

湿邪症状多粘腻,比如说对我们大便的影响——会让我们觉得大便粘马桶,很难冲干净,大便总有排不净,一天要多次去厕所;湿邪所患疾病在病程上,会缠绵难愈,例如风湿病,需要长期治疗。

伤阳

中医讲究阴阳,阴阳贯穿自然界始终,表现为方方面面,湿邪就属于阴邪,那么阴邪的特点就是伤及我们的阳气,这就是湿邪致病后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精神疲惫乏力的原因。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正常的功能运转,取决于气的运动正常。湿邪粘滞,停留在脏腑经络之中,导致我们人体气的运动出现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头部沉重感等。

趋下

湿邪具有类似水的属性,属于阴邪,所以湿邪为病,多会伤及人体的下部。比如说出现水肿、湿疹、脚气等以下肢较为多见的疾病。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讲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像我们常见的小便浑浊、腹泻、女性白带异常等,多由湿邪下注所致。

 

怎么祛湿效果才好?

很多广东人都知道不少能祛湿的中药材,但陈朝主任提醒,这些食材如果没有对症使用,反而会加重身体不适。

祛湿不仅仅是单纯的利湿,主要在于健脾温阳。脾胃功能强大,机体阳气旺盛,即使有湿邪,也会被身体直接消灭掉,不至于引发疾病。

所以我们在祛湿的时候,千万不能走进误区,一味选用祛湿药物,尤其是偏寒凉的红豆、薏米、土茯苓等等,如果是寒湿体质者,反而会适得其反。在祛湿或清热利湿(治标)的同时兼顾健脾温阳(治本),从根源上解决湿的形成,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这两种“豆”帮您祛湿

1、赤小豆,具有利水除湿,解毒排脓,利湿退黄功效,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黄疸、泻痢、痈肿等。

不过特别提醒,赤小豆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寒凉之品,适合湿热体质的人群,寒湿体质的市民朋友一定要慎用!

2、白扁豆,具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

白扁豆性微温,对健脾温阳有较好的效果,更适合寒湿体质的市民朋友。

大家在制作祛湿药膳时,需要多考虑一下自己的体质情况,也要注重寒热温凉的调和,下面推荐两款兼顾清热利湿和健脾温阳,适合大多数人群的祛湿食疗——

赤小豆排骨汤

材料:赤小豆50克、猪排骨200克、老陈皮5克,食盐适量。

做法:将赤小豆(清热利湿,偏凉)、老陈皮(健脾燥湿,偏温)和排骨分别洗净;置入砂锅中,注入清水,旺火烧滚,约40分钟后,改文火再熬约1小时,至排骨酥软为止;放入食盐调味即可食用。

赤小豆扁豆粥

材料:赤小豆30克、白扁豆15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赤小豆(清热利湿,偏凉)、白扁豆(健脾化湿,偏温)用冷水浸泡2小时,粳米洗净,加入适量水,同煮成粥。

 

湿邪作为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了解湿邪的四个特点——重浊、粘滞、伤阳、趋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湿邪的危害。同时,掌握正确的祛湿方法也至关重要。

 

(文章来源于广东省中医药局)

优路教育中医师承专长培训栏目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调理身体,增强脾胃功能,保持机体阳气旺盛,从而有效抵御湿邪的侵袭。同时,也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合适的祛湿方法,避免盲目跟风或误用药物。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持身体健康,享受美好生活!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