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普|中医教您如何应对“秋燥”现象
随着秋风起,天气逐渐转凉,空气中的湿度减少,不少人开始感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不适症状,这正是中医所说的“秋燥”现象。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秋燥被视为一种由外感六淫邪气中的“燥邪”引起的病理现象,它不仅会导致人体水分消耗过大,还容易伤害肺部和胃部,影响人体的健康和舒适。因此,如何在秋季有效防止燥邪侵袭,保持身体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
何谓“燥邪”
中医理论中的“燥邪”是一种病理现象,源于外感六淫邪气之一。它的特点是“燥性干涩,劫夺津液,燥易伤肺”,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这样的描述:“燥胜则干”,这意味着燥邪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产生干燥、滞涩的症状。
这种病理状态通常由外部因素如风、寒、湿邪等入侵引起,也可能由于内在原因如人体自身功能失调等引发。形象地讲,当人体血液循环受到干燥环境的影响时,就会发生类似燥邪的现象,血液流通受阻,从而导致一系列的身体不适和疾病。
燥邪有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它会使体内水分消耗过大,从而引起口干、鼻燥、皮肤干裂、毛发脱落等症状;其次,燥邪还容易伤害肺部和胃部,因为肺主管全身津液的分布,并参与呼吸过程,而胃则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它们都十分依赖湿润的环境。因此,在燥邪的作用下,这两个器官的功能很容易受损。
秋燥分哪些类型?有何表现?
中医对于秋燥的分类主要有两种——温燥和凉燥。这两种类型主要基于燥邪与偏热或偏寒的关系来划分。
首先是温燥,它偏热,指的是在风热感冒的同时伴有肺部燥热的现象。病人会出现发热、口渴、喉咙痛、眼睛红肿、咳痰困难且带有血丝、小便颜色深黄、舌苔呈薄黄色且干燥等症状。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原则是以辛凉解表的方式来滋润肺部,以缓解燥热。
其次是凉燥,它偏寒,指的是在秋天或干燥气候下的风寒感冒,患者会有怕冷、发热、没有出汗、头痛、鼻子堵塞、口干、喉咙干燥、咳嗽且痰少甚至没有痰、舌苔薄白且干燥等症状。针对这种情况,治疗原则是要通过宣肺解表的方式来进行调节。
秋分之前属于温燥,伴有火热,秋分之后则是凉燥,伴随着寒气。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述,“燥者濡之”是治疗燥病的基本原则。
鉴于秋燥存在温燥和凉燥两种不同的类型,因此在饮食调理方面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针对温燥,推荐食用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而对于凉燥,则建议食用一些甘温偏润的食物,例如红薯、山药、板栗、核桃和花生等。同时,无论是温燥还是凉燥,都应该避免摄入过多辛辣食物以及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秋燥与上火如何区分?
秋燥和“上火”是中医理论中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的区别。
秋燥会对人体造成影响的主要方式是耗伤人体津液,进而引发一系列诸如口干、咽干、皮肤干燥、干咳少痰等症状。这些症状主要是由于干燥引起的,因此保持室内湿度适中、多喝水、多吃滋润的食物等可以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而“上火”则是俗称的“热气”,它主要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所引起。上火时人体会出现眼睛红肿、嘴角长泡、咽喉疼痛、牙痛等症状,同时还会伴有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燥等热证表现。对于上火的治疗,中医通常采用清热泻火的方法进行调理。
因此,虽然秋燥和“上火”都会导致人体出现干燥的症状,但它们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是不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来判断是秋燥还是上火,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保持身体健康。
燥邪引起的咳嗽与其它咳嗽如何鉴别?
燥邪引发的咳嗽主要是由于肺部受到燥邪侵犯所致。发病后患者可能经常感到干咳,可能伴有喉咙发痒、口干、口渴、怕热、舌头发红但缺少舌苔等症状。若出现此类症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蛇胆川贝枇杷膏、润肺止咳胶囊、养阴清肺丸等药物进行治疗,以便有效清肺、保湿,减轻病情。
咳嗽可以划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两大类。
外感咳嗽:
1、风寒犯肺型:典型症状包括声音沉重、气息急促、咳痰色白呈泡沫,伴有一些鼻塞、流清水样鼻涕、舌头颜色浅红、舌苔薄白等;
2、风热犯肺型:患者则表现为喉咙肿痛、喉咙分泌物粘稠且不易咳出、舌淡红、舌苔薄黄等;
3、燥邪伤肺型:常见症状是干咳、没有痰或少痰、鼻干、咽干、口干、舌红、少津等症状。
内伤咳嗽:
1、痰湿内蕴型:咳嗽声音重浊,痰液较多,质地黏稠,舌淡红,苔白腻等;
2、痰热壅肺型:患者痰液黄褐色,伴气促胸闷,舌淡红、苔黄腻等;
3、肝火犯肺型:咳嗽时伴肋部疼痛,舌红、苔黄等症状;
4、肺阴亏耗型:干咳无痰或少量痰,痰中夹杂少量血丝,常有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等。
秋季防燥注意事项
秋季是一个讲究养生的重要季节,此时应该注重对阴气的养护,特别是要防止燥邪对人体的侵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把防燥的理念贯穿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首先,在日常生活习惯上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并及时增加衣物,避免受寒而伤及肺部。
其次,心理层面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以积极的情绪来迎接新一天的到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肺脏。
饮食方面需要遵循养阴防燥的原则,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菠菜、梨、乌鸡、猪肺、蜂蜜等。也建议多吃酸性食物,如苹果、橙子、山楂等,有助于收敛肺气。避免吃辣性食物,如葱、姜等,以免损及肝气。
同时,秋季药补要注意滋润为主,忌耗散。常用药物如西洋参、沙参、女贞子等。
此外,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比如散步、爬山、太极拳等。
食疗是一种大众非常容易接受的方法,因此,下面推荐两款具有针对性的膳食方案:
1.茶饮推荐:秋梨陈皮水
材料:生梨一个,陈皮1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梨洗净带皮切成小块,陈皮洗净掰成小块,一起下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待水开后再煮20分钟,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冰糖。
作用:梨皮可以清心降火,滋肾养阴,主津止渴,除烦去湿。
2.汤膳推荐:莲子银耳梨
材料:莲子20克,银耳10克,雪梨1个,冰糖适量。
做法:将莲子、银耳发开,洗净,雪梨去皮核,切片,一起入锅中,加清水适量,同煮至莲子熟透,汤浓时服食。
作用:清热润燥,化痰止咳,适用于燥热咳嗽及秋燥的食养。
在秋季,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日常生活中的防燥措施,包括合理调整饮食、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以及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方面。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轻秋燥带来的不适症状,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记住,预防总是比治疗更为重要,让我们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每一个秋天的到来,享受秋季的美好,同时保护好我们的身体健康。
(文章来源于广东省中医药局)
优路教育传统师承/中医专长栏目愿与您一同守护健康,享受美好秋季。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分享更多中医养生知识,助力您和家人拥有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