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路教育,
点亮职业人生!
您当前选中区域:
执业医师

医师科普|血吸虫病防治误区揭示:提高防范意识确保健康

2025-04-10 15:14:31
执业医师报名、考试、查分 免费预约提醒
获取验证码
《隐私政策》《优路用户协议》

在优路教育执业医师培训栏目,我们始终关注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的动态,致力于为广大读者提供准确、实用的健康知识。近年来,尽管我国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局部地区的传播风险依然存在。更令人担忧的是,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不足,一些错误观念不仅影响了有效防控和治疗,还增加了感染和传播的风险。为此,优路教育特别整理了关于血吸虫病的常见误区,希望能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和预防这一疾病。

医师科普|血吸虫病防治误区揭示:提高防范意识确保健康

误区一:血吸虫病已经消失,不用再防了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底,所有流行区均以省为单位达到传播阻断或消除标准。然而,由于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分布广泛、野生动物传染源无法根除,在部分流行区仍存在传播风险。为降低感染风险,在有钉螺孳生的环境从事农业生产、捕鱼捞虾等活动时,仍需加强个人防护,如避免接触疫水、使用防护装备等。

 

误区二:只有游泳才会感染血吸虫

血吸虫病是一种介水传播的寄生虫病。血吸虫的感染方式并不限于游泳,任何皮肤接触疫水的行为都有可能导致感染。血吸虫尾蚴对水环境适应性强,能够主动游向宿主并穿透皮肤进入血液循环,接触时间越长、皮肤裸露面积越大,感染风险越高。因此,在流行区疫水中洗手、洗衣、戏水、钓鱼,甚至手脚不小心沾到疫水,都有可能导致感染。

 

误区三:提前吃药能预防血吸虫病

目前没有可以有效预防血吸虫感染的疫苗或口服药物,现有抗血吸虫药物如吡喹酮对血吸虫成虫有效而对童虫效果不佳,不能作为预防手段。预防血吸虫病的关键是避免接触疫水,尤其是在流行区不要赤脚下水、戏水或游泳。

 

误区四:血吸虫病可以自愈,并且治愈后不会再次感染

血吸虫病不会自行痊愈,如果不经过规范治疗,血吸虫虫卵可长期存在于人体内,并引发慢性感染,出现乏力、腹痛、腹泻、黏液血便、肝脾肿大等症状,晚期患者可出现腹水、肝硬化,甚至突发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昏迷。因此,一旦确诊,应及时接受规范的抗血吸虫治疗,防止疾病加重。

此外,感染血吸虫后人体不会产生持久免疫力,即使治愈后,若再次接触血吸虫尾蚴,仍有可能感染。因此,避免接触疫水是预防再感染的关键。

 

误区五:血吸虫病一次用药就可以治愈

血吸虫病的治疗并非一次用药即可治愈,治疗效果取决于感染程度、病程阶段及个体差异。目前,吡喹酮是主要的抗血吸虫药物,但不同感染情况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重复治疗。

 

误区六:感染后一定会出现明显症状

感染血吸虫后不一定立即出现明显症状,部分感染者甚至长期无症状,但仍可能造成慢性损害。感染血吸虫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

急性期:部分感染者可能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症状,但也有不少人无明显不适,容易被忽视。

慢性期: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后,排出的虫卵会引发肠道炎症、肝脏损伤等,但症状可能较轻微或隐匿,直至病情进展到肝硬化、脾肿大等严重阶段才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

晚期:经过长期的慢性病理发展,感染者出现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结肠肉芽肿、脾大、脾亢、腹水等临床特征。

因此,不能仅凭症状判断感染情况,即使无症状,也可能已感染并对健康造成潜在影响。曾接触过疫水者,应定期筛查,通过免疫学筛查和病原学检查确认是否感染。

 

误区七:感染血吸虫后无法治愈,且后果严重

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药物吡喹酮对血吸虫成虫具有很好的杀灭效果。只要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服药,大多数患者可以完全康复,不会留下后遗症。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忽视早期治疗,导致虫卵长期滞留体内,进而引发肝纤维化、肠道病变等慢性损伤。

血吸虫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应理性看待血吸虫病,不信谣,不恐慌,提高防范意识,避免接触疫水,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文章来源于中国疾控中心)

通过优路教育执业医师培训栏目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血吸虫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血吸虫病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提高防范意识,避免接触疫水,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完全能够控制其传播并治愈患者。优路教育将继续关注公共卫生领域的热点问题,为大家提供更多实用的健康知识和培训服务。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健康,共创美好未来!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