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医学科普|脑中风康复误区解析:科学助力患者恢复健康

2024-08-18 14:08

在健康的长河中,脑中风,这一突如其来的健康挑战,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群体健康的一大隐忧。当亲人不幸遭遇脑中风,家属们往往心急如焚,渴望通过积极的康复措施帮助亲人重获健康。

 

然而,在康复的道路上,往往布满了误解与误区,稍有不慎,便可能让康复之路变得更加曲折。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脑中风康复过程中常见的几大误区,帮助家属们少走弯路,科学助力亲人康复。

 

误区一

越早走,走越多,就康复越好?

赵叔中风有一个月了,听周围的人说康复黄金期是中风后的前三个月,赵叔一听十分着急,害怕自己不能再走路了,每天催着家里人一左一右把自己架起来想尽办法甩起腿来迈步。

经过一段时间不懈努力,赵叔确实能走路了,可是走路的姿势确十分难看,走起路来像是划了一个大圈圈,想着多走走就会变好的,谁知道越走越难看。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中风后患者的步行训练需要建立在很多基础上,比如站立位的平衡、身体重心的交替转移、下肢关节的屈曲伸展、骨盆的旋转等等。

任何环节的失调不仅会造成下肢的异常生物力线,而且会出现错误的步行模式,而错误的步态在不断强化之下会更加的难以改正,并不存在走着走着就会变好的现象。

步行训练前需要康复治疗师经过专业的评估以及训练,在条件成熟后再进行步行训练,不能急于求成,错误的模式一旦形成,将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纠正。

 

误区二

活动的幅度越大、力气越大效果就越好?

孙姨中风后,钱叔一直在医院里照顾孙姨,看着治疗师每天给孙姨做治疗,钱叔想着回病房后也得给孙姨安排上。

钱叔为了让孙姨赶紧好起来,浑身使劲,给孙姨上上下下一顿掰扯,想着这回肯定好得更快了。

没过几天,孙姨的手臂一抬起来,就疼得眉头紧锁,在医生检查后发现,孙姨的肌肉拉伤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钱叔眼里很容易学习的被动活动,其实包含了人体解剖学、生物力学、神经发育学等等专业学科知识,治疗师在给病人做活动时,是掌握了患者关节的解剖结构、关节活动范围、牵涉到的神经肌肉以及活动的强度频次等,所以如果盲目依靠力量胡乱给病人做活动,是很容易造成二次损伤的。

家属的按摩也应该以比较温柔的手法给患者做放松,避免快速、暴力的按摩方法。

 

误区三

就算没力,憋着气也要拼命练才好得快?

李叔已经中风两个多月了,每天都很积极的训练,李叔认为肢体不够力只要拼命练力量就会好的,就算憋着一口气,憋得满脸通红也要努力动起来。

李叔开始觉得效果还不错,手脚能动起来了,可是随着时间推移,他发现手脚越来越硬,一动就整个手臂都屈起来伸都伸不直。

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发生?

中枢神经损伤后的瘫痪不同于周围神经损伤,不仅是力量的丧失,还包括神经肌肉张力、感觉、协调、精细技巧等一系列复杂运动控制的丧失。

盲目进行力量上的训练,尤其在憋气的情况下,是不能从根本上恢复丧失的肢体功能的。

不适当的力量锻炼还可能进一步引起肌张力升高,肢体开始僵硬,异常运动模式尤为突出难以控制,大大影响了肢体功能的康复。

脑卒中后康复不可急于求成,需要在康复医生、治疗师等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训练。

 

脑中风后的康复之路,既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家属们作为患者坚实的后盾,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踏入康复的误区。通过科学认知脑中风康复的原理与过程,理解每个康复阶段的目标与重点,我们才能在专业医疗团队的指导下,为患者制定出适合的康复计划。记住,耐心、细心与科学的方法,是通往康复成功的关键。让我们携手努力,为患者点亮康复的希望之光,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章来源于景泰县中医医院)

优路教育执业医师栏目将持续关注医疗健康领域,为您带来更多专业、实用的健康资讯,助力每一个家庭的健康幸福。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