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师承/中医专长

中医科普|中药三七与土三七鉴别指南:避免健康隐患

2024-10-08 10:02

在中医药的浩瀚宝库中,每一味药材都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经验,它们既是治病的良药,也是养生的佳品。然而,正如那句老话所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药材之间的细微差别往往关乎健康与生命的安危。

 

今天,优路教育传统师承/中医专长栏目要为大家讲述的,就是一个因一字之差而引发的健康悲剧——李大爷误服土三七导致肝硬化的故事。这起事件不仅提醒我们中药材的正确识别与使用至关重要,也彰显了中医知识普及与专业指导的必要性。

 

今年60岁的李大爷有一直有关节炎腰腿疼痛的毛病,听说三七活血,便自己种了几棵在院子里,研成粉末服用。服用后感觉腰腿疼的症状有所改善。最近一段时间来,李大爷突然感觉腹胀得厉害,而且全身发黄,食欲明显下降,双腿也肿了,家人感觉问题有点严重带着他去医院看病,一到医院就诊断为“肝硬化”,而且病情严重,医生让他马上住院治疗。李大爷没有肝炎病史,也不喝酒,一直找不到肝硬化的原因。医生为他做了肝穿刺的检查,结合影像学表现以及肝穿刺的病理结果,医生诊断他肝脏病变的原因是一种叫做肝小静脉闭塞症的疾病。这种疾病是由于摄入了一种叫吡咯烷生物碱成分导致的,这种化合物能造成肝小静脉的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肝小静脉阻塞,对肝脏易产生了很大的损伤,经过仔细追问病史,医生确定了他平时常常服用的三七并不是真正的三七,而是一字之差,谬之千里的土三七。他的疾病正是由于长期服用土三七造成的,因为病情严重已经无法逆转,李大爷下一步只能等待肝移植。

 

三七在中国应用有千年之久,是传统的名贵中药材、保健圣品,在保健、治疗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如何仅一字之差变身毒药呢?

土三七与三七虽一字之差,但差别很大。三七又称田七,是名贵的中药材,属于五加科植物,无毒,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常用于跌打损伤的治疗。土三七别名菊三七,又名三七草,它是菊科植物,和三七根本就不是一家人,在我国一些山区、农村广为栽植,民间常作为活血、消肿、跌打损伤、止血、强身健体的偏方使用,容易引起肝损害。土三七的毒性来源于它所含的砒咯双烷类生物碱,这种毒物被人体吸收后,会造成肝内小静脉内皮损伤,继而出现小静脉闭塞,医学上称为肝小静脉阻塞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腹水及黄疸等。用土三七泡酒,毒性成分砒咯双烷类生物碱更容易被溶出,毒性比水煮高出许多倍,饮后非常容易中毒。

 

其实“三七”和“土三七”很容易辨别,从叶形和花形来看,三七的叶形肥大,长得像张开的手掌,六七片叶子朝不同的方向伸展,花是红色的;而土三七的叶形较小,叶子沿着茎对称生长,花是黄色的。三七的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根据种植地土壤颜色而不同,常见有土红色和灰褐色(用刷子刷洗干净后,其本来颜色皆为青色),主体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褐色,断面微呈放射状排列,俗称菊花心,皮部与木质部较易分离;而土三七的根圆柱形或略带圆锥形,不易干燥,干后质较疏松,暗褐色,表面不平坦,呈剥裂状。从味道来说,三七入口很苦,但马上回甜,无辛辣、酸麻等;土三七而味甘、微苦、有酸味。

 

由于土三七和三七具有相似功效,而土三七便宜,容易生长,很多人自己就可以栽种,因此他们便用土三七代替三七,要么大剂量煮服土三七水治疗跌打损伤,要么长期服用土三七泡酒作为养生保健,从而导致中毒。鉴于土三七有毒,且中毒后难以治疗,危害大,专家建议老百姓切不可自行服用。

 

李大爷的悲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中药材的使用需谨慎,尤其是面对那些名字相近、功效相似却存在本质区别的药材时,更需提高警惕。三七与土三七的案例,正是中药材复杂性的一个缩影。

 

(文章来源于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

优路教育传统师承/中医专长栏目始终致力于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正确使用中药材,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在此,我们再次强调,中药材的使用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盲目服用,以免给健康带来不可逆的损害。让我们携手守护中医药的瑰宝,让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绽放新的光彩。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