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普|养护背部的重要性及科学方法:中医揭秘背部健康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后背酸痛仿佛成了现代人难以摆脱的“隐形伴侣”。每当夜幕降临,或是长时间伏案工作后,那份酸痛便悄然而至,让人不禁忽视却又难以释怀。然而,你可曾想过,这小小的酸痛背后,却隐藏着关乎全身健康的重大秘密?
中医有云:“养好背等于养全身”,这句话不仅道出了背部健康的重要性,更揭示了背部与人体阳气、脏腑功能的紧密联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背部健康的神秘面纱,探索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伤背恶习,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养护方法,让背部成为我们健康的坚强后盾。
养好背等于养全身
传统医学认为,后背属阳,背部的正中为“阳脉之海”,是总督一身阳气的督脉。
督脉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范围,膀胱经具有调节脏腑的功能,刺激膀胱经可振奋五脏六腑的阳气。
总之,背部与阳气有着密切关系,积极调养背部,可固护阳气,保障身体健康,有助延年益寿。
7个坏习惯,影响后背健康
除了各种疾病因素外,常见的伤背原因是不良生活习惯。
① 保暖不好:若背部受凉,风寒之邪极易通过人体背部侵入,损伤阳气而致病或使旧病复发、加重。
② 背重包:经常单肩背又大又重的背包,会导致双肩失衡,身体自然抬高肩膀,导致脊椎变形。
③ 长时间穿高跟鞋或人字拖:鞋跟抬高会导致背部弓起,关节压力增大。穿人字拖时间过久也容易导致脚部不稳定,进而导致背痛。
④ 伏案久坐:久坐者身体活动少,背部肌肉因活动少而力量减弱,继而导致背痛。
⑤ 精神压力大:精神过度紧张会导致包括颈脖和背部肌肉在内的全身肌肉僵硬,持续紧张会使这些肌肉无暇放松,易导致包括背痛在内的全身酸痛。
⑥ 缺乏锻炼:背部支撑力不足,身体容易发生僵硬,椎间盘功能退化。
⑦ 超重:体重过重,背部受力更大。腰部赘肉过多会导致身体前凸,背部压力增加。
养护背部的常见方法
背部分布着丰富的脊神经,支配着背部皮肤及内脏的生理活动,所以养护背部的基本原则是保暖。
其次,背部的运动、按摩保健也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调节血压,增强心肌活动的能力,促进消化机能等,有益于防病治病。
(一)背部宜常暖
背部保暖方法有四:
第一,衣服护背。平时穿衣注意背部保暖,随时加减,以护其背。
第二,慎避风寒。因为背为五脏俞穴所会,尤其是天热汗出腠开时,若被风吹,则风寒之邪易于内侵,引起疾病。夏日汗出后不可背向电扇,以免风寒之邪伤人。
第三,晒背取暖。避风晒背,能暖背通阳,增进健康。晒背还能很好地起到补阳气的作用。人的背部皮下蕴藏着大量的免疫细胞,通过晒太阳可以激活这些免疫细胞,达到疏通经络、流畅气血、调和脏腑、祛寒止痛的目的。
第四,艾灸。艾灸借助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温肾壮阳、拔毒散结、祛寒止痛的效果。
背部艾灸推荐4个穴位:大椎穴、风门穴、身柱穴和命门穴。
大椎穴:常被用于治疗感冒、疟疾、颈椎病、痤疮等,人体诸阳之汇,是人体所有阳经交汇的一大要穴。
风门穴:常被用于治疗一些外感风邪的疾病,像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脖子僵硬、胸背痛等。
身柱穴:常被用于治疗感冒、哮喘、夜尿症等病症,特别是此穴用于儿童身上效果更佳,可以说是儿童的强身保健穴,经常艾灸小孩的身柱穴,孩子能够少感冒,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
命门穴:常被用于后背发凉、手脚发凉和腰酸腿寒这类有阳虚症状的疾病。
(二)背宜常捶摩
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强调保护背部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捶背、搓背、捏脊等活动背部的保健方法,日常生活中大家不妨试试常做以下5个动作。
按摩
使用中医传统推拿手法,进行松筋开背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精神压力,消除疲劳,紧实肌肤,改善睡眠,还可以美容养颜。
特别适合肩颈僵硬、腰酸背痛、失眠压力大等亚健康人群。
捶背、搓背、撞背
捶背
捶背又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本法可以舒经活血,振奋阳气,强心益肾,增强人体生命活力。
搓背
搓背也分自我搓和他人搓。自搓可在洗浴时进行,以湿毛巾搭于背后,双手扯紧毛巾两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发热为止。
注意用力不宜过猛,以免搓伤皮肤。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闷、腹胀之功效。
撞背
双足与肩同宽,背靠墙壁站立,约相隔20~40厘米,全身放松,身体后仰,用背部撞击墙壁,用力适度,借撞击的反作用力使身体回复直立,撞击下背部时,上身适当前倾,使下背部略向后突出,然后进行撞击。
每次撞击30下左右,每天2~3次。撞背可以起到强壮腰肾、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平调阴阳的功效。
注意撞背不能太过于剧烈,否则可能造成软组织损伤,甚至有一些人可能有骨质疏松,如果撞击严重,可能造成骨折。
捏脊
捏脊,是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手法,但目前更多的是被用在儿科中。所以说到捏脊,大家会认为这是宝宝们的专属,但实际上捏脊不仅适用于儿童,成年人、老人也适合捏脊。
捏脊的养生(调理慢性病)范围并不弱于延年九转法(揉腹),只是做起来需要家人的帮助。但捏脊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经常捏脊是给我们身体一个深度修护的机会。
背部的脊椎不仅支撑着我们身体,而且还和大脑相连,脊椎内部分布着各种神经,主导着我们身体的运动和感觉。
在脊椎附近分布着督脉和膀胱经,督脉储存阳气,膀胱经调整五脏六腑,调理气血,人体的很多疾病都是因为正气不足、气血不足、气血不通导致的,而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恰好能补充阳气、调节气血,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捏脊,恰好能作用在膀胱经和督脉上,可以刺激这两条经脉上的穴位。
常用的捏脊方法
在脊柱及两旁涂适量润滑油,用双手拇指挠侧缘顶住脊柱两侧的皮肤 ,食、中两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夹持起皮肤,双手交替捻动皮肤向前。由骶尾部开始上至大椎穴处,连续捏脊3遍。捏完之后按揉肾俞穴。
刚开始捏脊会比较疼,但捏完之后真的特别舒服,特别缓解疲劳,让大家通身舒畅。
捏脊直接放松颈、胸、腰椎附近的肌肉,释放颈、胸、腰椎的压力,一身轻松。
捏脊注意事项
捏脊之前先放松放松,按按背部的肌肉。
沿直线捏,不要歪斜,不能将皮肤拧转。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捏得太紧,不容易向前捻动推进,捏少了则不易提起皮肤,而且疼痛。
两手接替要连贯,在没有衔接之前不能松手。用指腹捻动,不能用指端捻动,如果用指端捻动,捻幅不大,容易脱落。
捏脊,要以捏为主,以推为辅,靠慢功奏效,不可急于向上推进。
从中医角度来看捏脊对人体的作用
背部脊柱正中有督脉通过,脊柱的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膀胱经包含所有脏腑的背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的体表部位。
在捏脊时,不仅捏拿了脊柱正中的督脉穴位,而且捏拿了脊柱两旁的膀胱经穴位,有助于平衡各个脏腑的阴阳失衡。
脊椎在背部的正中,为督脉循行路线,督脉统全身阳气、络全身阳气。捏脊直接刺激了督脉,可以调理人体一身之阳气,阳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所在。阳气充足则经脉气血流畅,同时还调理气血的运行,疏通了经络。经脉疏利,气血流畅,因而无病可健身,有病可治病。
脊椎旁为膀胱经循行路线,膀胱经为经脉之中循行长的经脉,循于阳位,在十二经中膀胱经阳气盛,为一身之巨阳。同时,膀胱经也是人体腧穴分布多、联系脏腑组织多、涉及病症广泛的一条经脉。
膀胱经上还分布着的五脏的背俞穴,是五脏气血在背部输注的地方,我们捏脊,刺激了膀胱经上的穴位,穴位又联络脏腑,捏脊可以调整阴阳平衡,改善所有脏腑的阴阳失衡。
在督脉和膀胱经的中间,分布着华佗夹脊穴,自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0.5寸,每侧各分布17穴,具有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气血,镇痛安神之功。而且夹脊穴和督脉以及膀胱经这三者经气相通。
总的来说,捏脊疗法平衡脏腑阴阳、扶正祛邪、理气和血、疏通经络、提高脏腑生理功能,缓解疲劳以及亚健康,简单说来即是无病健身,有病治病。
从西医角度来看捏脊的作用
从西医的解剖学角度看,脊柱在人体后正中线的皮肤下,各个椎骨之间借椎间盘上下连接组成脊椎,脊椎内部为脊髓。
从脊柱后面看,棘突恰好位于后正中线上,而督脉的巡行也位于后正中线,督脉上的穴位位于每个棘突下的凹陷中。各个椎间孔中都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行,椎间孔在皮肤外看,恰好和华佗夹脊穴的位置是一致的。背腧穴与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
脊神经从椎间孔通过,向两侧延伸到背腧穴的深处,在背部皮下布满丰富的神经网络,捏拿背部皮肤时背部分布的神经网络必然会受到刺激,通过神经的兴奋、传导,从而影响到身体内部的脏腑,引起一系列的反馈。
捏脊养生小结
在养生治病方面,捏脊的地位和揉腹同样重要。捏脊可以刺激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五脏背腧穴,可以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
如果觉得自己腰酸背痛,颈椎腰椎不舒服,失眠头痛,处于各种亚健康状态,不是这疼就是那酸,非常建议大家捏捏脊,捏脊可以很好地缓解身体的这些不舒服,捏脊值得我们坚持。
捏脊对于虚性体质常见的疲乏、消瘦、失眠、食欲不佳、消化不良、怕冷、易感冒、肩背腰疼痛都有很好的效果。
可能有些人第一次捏脊会很痛,有的人会疼得掉眼泪,如果坚持下来,疼了三天之后开始有通畅的感觉。坚持捏脊半年,体质会变好。
通过今天的分享,我们深刻认识到背部健康对于全身健康的重要性。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背部不仅是阳气的汇聚之地,更是脏腑功能的晴雨表。因此,积极调养背部,不仅能够有效缓解酸痛不适,更能固护阳气、延年益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时刻警惕那些伤背恶习,如保暖不足、背重包、久坐不动等,并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护方法,如背部保暖、运动按摩、艾灸捏脊等,来维护背部的健康。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养护背部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细水长流的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让背部成为我们健康的坚强后盾,享受更加美好、健康的生活。
(文章来源于广东省中医药局)
优路教育传统师承/中医专长栏目将持续关注您的健康需求,为您提供更多科学、实用的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