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心理咨询师考试高频考点:侵犯动机与侵犯行为
侵犯动机和侵犯行为是心理咨询师考试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了解其构成、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对于深入理解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解析侵犯动机与行为的构成、产生原因以及影响因素,以帮助心理咨询师考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高频考点。
一、侵犯行为的构成
侵犯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行为倾向。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
1.伤害行为:侵犯行为通常伴随着实际的伤害行为,无论是身体上的伤害还是心理上的伤害。
2.侵犯动机:这是个体在实施伤害行为时的内在驱动力,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平衡和满足。
3.社会评价:社会对侵犯行为有一定的价值评价,通常视其为负面和应予以制止的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
1.本能论的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根源于人类深层的无意识。
洛伦茨:认为侵犯是一种生物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这种本能存在于所有生物体中,以保护自己及其资源。
2.挫折-侵犯学说
该学说由多拉德等人提出,认为侵犯行为是挫折的产物。
挫折与侵犯强度成正比:侵犯行为的强度与个体所受到的挫折强度成正比,挫折越大,侵犯行为越强烈。
抑制与预期惩罚成正比:个体预期会受到的惩罚越大,其抑制侵犯行为的力量也越大。
挫折与惩罚的关系:当挫折强度一定时,预期惩罚越大,侵犯行为的可能性越小;而当预期惩罚一定时,挫折越大,侵犯行为越有可能发生。
伯克威茲进一步解释挫折导致的是一种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如愤怒),而非直接导致侵犯行为。情境中的侵犯线索(如暴力场景)也可能强化侵犯行为。
三、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情绪唤起水平:高水平的非特异性情绪唤起(如恶劣心境)会直接增加个体的侵犯行为。而特异性情绪的唤起(如性唤起),也会增加侵犯的可能性。
2.道德发展水平: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越高,越难以产生导致他人痛苦的侵犯行为。
3.自我控制能力:当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水平下降时,侵犯行为更容易发生。
4.社会角色与群体:社会对某些角色的容忍度较高,这些角色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侵犯性行为。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侵犯性也倾向于增加。
5.大众传媒的影响:电影、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中的暴力和色情内容会增加公众,特别是儿童的侵犯性。
理解侵犯动机与侵犯行为的构成、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对心理咨询师在实际工作中识别和干预侵犯行为具有重要帮助。通过系统学习这些理论,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也为今后的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希望本文的解析能帮助考生全面掌握这一高频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