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路教育 | 心理健康不是永远快乐,而是能与所有情绪和平共处!
凌晨两点,小A第5次点开心理测评链接,看着“中度焦虑”的结果陷入困惑:“我明明能正常工作,朋友都说我开朗,但这算心理健康吗?”这样的困惑并非个例——据《2023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76%的成年人自认“心理基本健康”,但实际其中有63%的人存在长期情绪困扰。
那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或许我们可以尝试用新的视角来进行释义。
一、心理健康的五大核心维度
1、情绪弹性
√ 能体验喜怒哀乐而不被吞噬
√ 遭遇挫折后,3天内恢复基本状态
× 持续两周以上情绪“宕机”需警惕
2、认知清醒度
√ 区分事实与想象(如:“领导皱眉=讨厌我”是想象,“领导要求修改方案”是事实)
√ 不被“应该思维”绑架(如:“我必须让所有人满意”)
3、关系滋养力
√ 拥有3-5个可深度倾诉的对象
√ 能设定健康边界(如:拒绝同事不合理请求时不觉愧疚)
4、自我认知
√ 接纳自己的局限(如:“我数学不好,但写作是优势”)
√ 不被社交媒体制造的“完美人设”裹挟
5、生命活力
√ 保持至少1项纯粹因热爱而做的事
√ 对新鲜事物保有适度好奇心
二、心理健康的三个认知误区
1、“没诊断=健康”
心理咨询师陈默指出:“很多人直到出现躯体化症状(头痛、失眠)才就医,却忽视了长期存在的‘心理亚健康’状态——比如习惯性自我否定、持续3个月以上的低成就感。”
2、“正能量=健康”
哈佛大学实验证实:强制保持积极情绪的人,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反而更高。真正的心理健康者会允许自己说:“我现在很难过,这很正常。”
3、“独处=孤独”
心理学中的“自我分化”理论强调:能享受独处的人,往往拥有更稳定的心理内核。
三、动态平衡:心理健康的本质
神经科学家丽莎·费尔德曼提出:心理健康不是静止状态,而是“大脑不断调节身体预算的过程”。这解释了为何有人能在失业打击后触底反弹,而有人会因失恋一蹶不振。
让我们来看看健康心理的三大调节能力都有哪些吧~
1、压力转化力
把“完蛋了”转化为“最坏结果是什么?我能做什么?”例如:教师将家长投诉视为改进教学的特殊反馈。
2、情绪代谢力
建立专属“情绪处理流水线”:运动释放愤怒、写作梳理焦虑、烹饪消化孤独。
3、意义重构力
面对困境时能切换视角,例如:把生病视为身体发出的调整信号,而不是整天哀怨命运不公。
最后小优想说的是:心理健康从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而是一道需要终生作答的论述题。
要允许自己在崩溃后重建,在迷茫中寻找,在破碎处生长。正如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所说:“生命的答案,藏在如何与问题共处之中。”当我们停止用“正常与否”审判自己,转而关注“如何让此刻的自己更自在”时,或许就触摸到了心理健康的真谛。
如果你喜欢心理学、想用心理学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喜欢心理咨询却找不到好的方式和途径,想要学习心理咨询技能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又不知道如何实现?
那就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领取小优为你们准备的心理咨询的资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