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安备考《技术基础》夯基速学考点11-15
在准备2024年中安备考《技术基础》科目时,对于考点6至10的快速掌握和深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考点可能涉及技术基础的关键理论、操作流程以及设备维护等关键内容。以下是针对考点6至10的详细解析,旨在帮助考生快速夯实基础,高效备考。
第五节 铸造安全技术考点
11:铸造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由于铸造车间的工伤事故远较其他车间为多,因此,需从多方面采取安全技术措施。
(一)工艺要求
1.工艺布置
应根据生产工艺水平、设备特点、厂区场地和厂房条件等,结合防尘防毒技术综合考虑工艺设备和生产流程的布局。造型、制芯工段在集中采暖地区应布置在非采暖季节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在非集中采暖地区应位于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砂处理、清理等工段宜用轻质材料或实体墙等设施与其他部分隔开;大型铸造车间的砂处理、清理工段可布置在单独的厂房内。
造型、落砂、清砂、打磨、切割、焊补等工序宜固定作业工位或场地,以方便采取防尘措施。在布置工艺设备和工作流程时,应为除尘系统的合理布置提供必要条件。
2.工艺设备
凡产生粉尘污染的定型铸造设备(如混砂机、筛砂机、带式输送机等),制造厂应配置密闭罩,非标准设备在设计时应附有防尘设施。型砂准备及砂的处理应密闭化、机械化。输送散料状干物料的带式输送机应设封闭罩。混砂不宜采用扬尘大的爬式翻斗加料机和外置式定量器,宜采用带称量装置的密闭混砂机。炉料准备的称量、送料及加料应采用机械化装置。
3.工艺方法
在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时,应防止产生新污染。冲天炉熔炼不宜加萤石。应改进各种加热炉窑的结构、燃料和燃烧方法,以减少烟尘污染。回用热砂应进行降温去灰处理。
4.工艺操作
在工艺可能的条件下,宜采用湿法作业。落砂、打磨、切割等操作条件较差的场合,宜采用机械手遥控隔离作业。
炉料准备
炉料准备包括金属块料(铸铁块料、废铁等)、焦炭及各种辅料。在准备过程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是破碎金属块料。
熔化设备
用于机器制造工厂的熔化设备主要是冲天炉(化铁)和电弧炉(炼钢)。
浇注
浇注作业一般包括烘包、浇注和冷却三个工序。浇注前检查浇包是否符合要求,升降机构、倾转机构、自锁机构及抬架是否完好、灵活、可靠;浇包盛铁水不得太满,不得超过容积的 80%,以免洒出伤人;浇注时,所有与金属溶液接触的工具,如扒渣棒、火钳等均需预热,防止与冷工具接触产生飞溅。
(二)建筑要求
铸造车间应安排在高温车间、动力车间的建筑群内,建在厂区其他不释放有害物质的生产建筑的下风侧。厂房主要朝向宜南北向。厂房平面布置应在满足产量和工艺流程的前提下同建筑、结构和防尘等要求综合考虑。铸造车间四周应有一定的绿化带。铸造车间除设计有局部通风装置外,还应利用天窗排风或设置屋顶通风器。熔化、浇注区和落砂、清理区应设避风天窗。有桥式起重设备的边跨,宜在适当高度位置设置能启闭的窗扇。
第六节 锻造安全技术
考点 12:锻造安全技术措施
(1)锻压机械的机架和突出部分不得有棱角或毛刺。
(2)外露的传动装置(齿轮传动、摩擦传动、曲柄传动或皮带传动等)必须有防护罩。防护罩需用铰链安装在锻压设备的不动部件上。(3)锻压机械的启动装置必须能保证对设备进行迅速开关,并保证设备运行和停车状态的连续可靠。
(4)启动装置的结构应能防止锻压机械意外地开动或自动开动。较大型的空气锤或蒸汽-空气自由锤一般是用手柄操纵的,应该设置简易的操作室或屏蔽装置。模锻锤的脚踏板应置于某种挡板之下,操作者需将脚伸入挡板内进行操纵。设备上使用的模具都必须严格按照图样上提出的材料和热处理要求进行制造,紧固模具的斜模应经退火处理,锻锤端部只允许局部淬火,端部一旦卷曲,则应停止使用或修复后再使用。
(5)电动启动装置的按钮盒,其按钮上需标有“启动”“停车”等字样。停车按钮为红色,其位置比启动按钮高 10~12mm。
(6)高压蒸汽管道上必须装有安全阀和凝结罐,以消除水击现象,降低突然升高的压力。
(7)蓄力器通往水压机的主管上必须装有当水耗量突然增高时能自动关闭水管的装置。
(8)任何类型的蓄力器都应有安全阀。安全阀必须由技术检查员加铅封,并定期进行检查。
(9)安全阀的重锤必须封在带锁的锤盒内。
(10)安设在独立室内的重力式蓄力器必须装有荷重位置指示器,使操作人员能在水压机的工作地点上观察到荷重的位置。
(11)新安装和经过大修理的锻压设备应该根据设备图样和技术说明书进行验收和试验。
(12)操作人员应认真学习锻压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七节 安全人机工程
考点 13:人的特性
安全人机工程是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机-环境”系统,并使三者在安全的基础上达到最佳匹配,以确保系统高效、经济地运行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在人机系统中,人始终处于核心并起主导作用,机器起着安全可靠的保障作用。
1.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1)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数。指数大,反映体力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体力劳动强度小。
2)影响因素
(1)能量代谢率;从事某工种的劳动者在工作日内各类活动(包括休息)的能量消耗的平均值,以单位时间(每分钟)内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能量消耗值表示,单位是 kJ/(min·m2)。
(2)劳动时间率;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内平均工作时间与日工作时间(8h)的比率,以百分率表示。
(3)体力劳动性别系数;相同体力强度引起的男女不同生理反应的示数。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时,男性系数为 1,女性系数为 1.3。
(4)体力劳动方式系数;在相同体力强度下,不同劳动方式引起的生理反应的系数。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时,“搬”的方式系数为 1,“扛”的方式系数为 0.40,‘推/拉’的方式系数为 0.05。
2.疲劳
1)疲劳的定义
肌肉(体力)疲劳是指过度紧张的肌肉局部出现酸痛现象,一般只涉及大脑皮层的局部区域;精神(脑力)疲劳则与中枢神经活动有关,是一种弥散的、不愿意再作任何活动的懒惰感觉,意味着肌体迫切需要得到休息。
2)疲劳产生的原因
原因 | 具体情形 |
工作条件 | 泛指一切对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产生影响的工作环境,包括:劳动制度和生产组织不合理。如作业时间过久、强度过大、速度过快、体位欠佳等;机器设备和工具条件差,设计不良。如控制器、显示器不适合于人的心理及生理要求;工作环境很差。如照明欠佳,噪声太强,振动、高温、高湿以及空气污染等。 |
作业者本身 | 泛指一切对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产生影响的工作环境,包括:劳动制度和生产组织不合理。如作业时间过久、强度过大、速度过快、体位欠佳等;机器设备和工具条件差,设计不良。如控制器、显示器不适合于人的心理及生理要求;工作环境很差。如照明欠佳,噪声太强,振动、高温、高湿以及空气污染等。 |
工作条件
泛指一切对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产生影响的工作环境,包括:劳动制度和生产组织不合理。如作业时间过久、强度过大、速度过快、体位欠佳等;机器设备和工具条件差,设计不良。如控制器、显示器不适合于人的心理及生理要求;工作环境很差。如照明欠佳,噪声太强,振动、高温、高湿以及空气污染等。
作业者本身
作业者因素包括作业者的熟练程度、操作技巧、身体素质及对工作的适应性,营养、年龄、休息、生活条件以及劳动情绪等。大多数影响因素都会带来生理疲劳,但是肌体疲劳与主观疲劳感未必同时发生,有时肌体尚未进入疲劳状态,却出现了心理疲劳。如劳动效果不佳、劳动内容单调、劳动环境缺乏安全感、劳动技能不熟练等原因会诱发心理疲劳。
考点 14:人与机器特性的比较
(一)人优于机器的功能
(1)在感知方面,人的某些感官的感受能力比起机器来要优越。例如,人的听觉器官对音色的分辨力以及嗅觉器官对某些化学物质的感受性等,都显著地优于机器。
(2)人能够运用多种通道接收信息。当一种信息通道发生障碍时可运用其他的通道进行补偿;而机器只能按设计的固定结构和方法输入信息。
(3)人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塑性,能随机应变,采取灵活的程序和策略处理问题。人能根据情境改变工作方法,能学习和适应环境,能应付意外事件和排除故障,有良好的优化决策能力。而机器应付偶然事件的程序则非常复杂,均需要预先设定,任何高度复杂的自动系统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4)人能长期大量储存信息并能综合利用记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5)人具有总结和利用经验,除旧创新,改进工作的能力。而机器无论多么复杂,只能按照人预先编排好的程序进行工作。
(6)人能进行归纳、推理,在获得实际观察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出一般结论,形成概念,并能创造、发明。
(7)人的最重要特点是有感情、意识和个性,具有能动性,能继承历史、文化和精神遗产。人在社会生活中,接受社会的影响,有明显的社会性。
(二)机器优于人的功能
(1)机器能平稳而准确地输出巨大的动力,输出值域宽广;而人受身体结构和生理特性的限制,可使用的力量小和输出功率较小。
(2)机器的动作速度极快,信息传递、加工和反应的速度也极快。
(3)机器运行的精度高,现代机器能做极高精度的精细工作;产生的误差随机器精度提高而减小。而人的操作精度远不如机器,对刺激的感受阀也有限。
(4)机器的稳定性好,做重复性工作而不存在疲劳和单调等问题。人的工作易受身心因素和环境条件等的影响,因此在感受外界作用和操作的稳定性方面不如机器。
(5)机器对特定信息的感受和反应能力一般比人高,如机器可以接受超声、电离辐射、微波、电磁波和磁场等信号。还可以做出人难以做到的反应,如发射电讯信号、发出激光等。
(6)机器能同时完成多种操作,且可保持较高的效率和准确度。人一般只能同时完成 1~2项操作,而且两项操作容易相互干扰,而难以持久地进行。
(7)机器能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工作,如机器在高压、低压、高温、低温、超重、缺氧、辐射、振动等条件下都可以很好地工作,而人则无法耐受恶劣的环境。
考点 15:人机系统和人机作业环境
人机系统
人机系统按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可分为人工操作系统、半自动化系统和自动化系统。在人工操作系统、半自动化系统中,人机共体,或机为主体,系统的动力源由机器提供,人在系统中主要充当生产过程的操作者与控制者,即控制器主要由人来进行操作。在控制系统中设置监控装置,如果人操作失误,机器会拒绝执行或提出警告,是现代生产中应用较多的人机系统类型。
其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人机功能分配的合理性、机器的本质安全性及人为失误状况。在自动化系统中,则以机为主体,机器的正常运转完全依赖于闭环系统的机器自身的控制,人只是一个监视者和管理者,监视自动化机器的工作。只有在自动控制系统出现差错时,人才进行干预,采取相应的措施。该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机器的本质安全性、机器的冗余系统是否失灵以及人处于低负荷时的应急反应变差等情形。
希望以上知识点能帮助考生备考,顺利通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