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师承/中医专长

2024年传统师承和确有专长考核《中医妇科学》学习建议

2024-05-07 15:27

2024年各地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正在进行中,《中医妇科学》是其中一门重要科目,中医妇科学主要运用中医学理论要夯实基础,以下是关于《中医妇科学》的一些内容,各位考生也可关注2024年各地传统医学师承考核报名时间汇总2024年各地传统医学确有专长考核报名时间汇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更新考试相关资讯,助您一臂之力。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其中,考查重点集中在总论的女性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各论的月经病前十节、妊娠病的前五节以及产后病,约占整个中医妇科学考查内容的 80%以上。妇科有点和外科完全相反,辨病概念相对容易,除了个别证型需要注意,辩证也容易,无外乎涉及阴阳虚实寒热的区分,选方题的妇科其他题型较为简单,前提是如果把中医诊断学、方剂和中药学的基础夯实,学习就会变得相对轻松。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认识和研究女性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中医妇科理论,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和妇科杂病等的辨证治疗及常规的防治方法。中医妇科学源于医疗实践,又在临床实践中得以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理论、丰富的经验。经历了萌芽、奠基、雏形、发展、鼎盛、独立分科、争鸣、专科理论完善、汇通、医教研体系形成十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夏商西周)

夏商西周时期,已有妇科学的萌芽。殷周时期的甲骨文中就记载了有关生育疾患和预测分娩时间的卜辞。《史记·楚世家》记载了剖腹产手术:“陆终(妻女嫔)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当时成书的《周易》在《易经·爻辞》中最早记载了不孕不育症,“妇孕不育,凶”,“妇三岁不孕”。《列女传》记载了最早的“胎教”,“太任者,文王之母也,乃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

 

二、奠基时期(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妇科医生,为中医妇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带下医”即指妇科医生。《左传》已有较多妇产科方面的史料,如《左传·隐公元年》有:“(郑)庄公寤生,惊姜氏……”这是关于难产的记载。其后《左传·僖公十七年》载有:“梁嬴孕过期,卜招父与其子卜之,其子曰:将生一男一女。”这是过期妊娠和双胎诊断的最早记载。马王堆帛书《胎产书》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以胎产命名的产科专著★★,该书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变化,这是人体胚胎发育史上最早的论述。

 

三、雏形时期(秦汉)

秦汉时期,中医妇科学已有雏形。秦代有妇产科病案,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太仓公淳于意首创“诊籍”,其中“韩女内寒月事不下”(闭经)及“王美人怀子而不乳”(司马贞《史记索隐》载:“乳,生也。”不乳,指过期妊娠),是最早的妇产科病案。《难经》创立了左肾右命门学说,书中肾与命门及冲、任、督、带的理论成为中医妇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在该书紫石英条下首见“子宫”之名,禹余粮条下首见“癥瘕”之名。

 

四、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较多妇科专科著作,对月经病的研究更为深入。晋代王叔和所撰《脉经》中的第九卷,记载妇女妊娠、产后、带下、月经疾病及妇女杂病的脉法和辨证,首先提出“月经”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月经”较前人所称的“月事”“月水”“月信”更为恰当,一直沿用至今。王叔和将闭经的病因病机分为虚实两大类,并首先提出了根据脉象变化推断崩漏的预后。王叔和还总结了妇女脉诊的新经验,如“尺中肾脉也,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三部沉浮正等,按之无绝者,有娠也”,以及临产“离经脉”。又提出了“并月”“居经”“避年”“激经”和“五崩”的证候。陈延之的《小品方》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代表性医学方书,该书卷一讨论妇女经、带、胎、产病,并保存了大量方药。在其序文中,引用的参考书目有《治妇人方》13卷。北齐徐之才著《逐月养胎方》,论述了胎儿逐月发育的情况及孕妇各月饮食起居应注意的问题和针灸禁忌,成为中医人体胚胎理论知识的主要内容。《隋书·经籍志》还记载了一个应用大补气血的药物加强子宫收缩,并配合针刺治疗滞产成功的病案。(启示)

 

五、鼎盛时期(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时期,妇科迅速发展,开始从内科分化出来,趋向专科发展。隋代《诸病源候论》,是当时中医病因病理学巨著。本书从37~44卷专论损伤胞宫、冲任是妇科疾病主要的病机。书中还首次出现很多妇科病名,而且在“妊娠欲去胎候”中已有治疗性堕胎法。★唐代昝(zǎn)殷著《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理论和方药较完备的妇产科专著,书中扼要论述了经、带、胎、产、杂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不但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不少精辟见解还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孙思邈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妇人方”3卷,并列于卷首。孙思邈对妇科疾病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如将不孕症概括为“全不产”(原发性不孕症)和“断绪”(继发性不孕症)两大类,对不孕症的病因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男女双方的“劳伤痼疾”,均可导致不孕,这在当时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孙思邈已认识到产褥卫生的重要意义,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妇人产讫,五脏虚羸……故产后满百日,乃可合会,不尔、至死虚羸,百病滋长,慎之。”体现了重视产褥卫生积极预防疾病的思想。此外,孙氏还认识到“产褥众”是导致妇科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主张节制生育,这是优生优育思想的体现。

 

六、独立分科时期(两宋)

两宋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妇产科独立分科。宋代设“太医局”培养专门人才,在其规定设置的九科之中就有产科。据《元丰备对》载:“太医局九科学生,额三百人……产科十人……”并设有产科教授。这是世界医事制度上妇产科最早的独立分科。妇产科专著很多,如杨子建的《十产论》,详细记载了各种异常胎位的助产方法。朱端章的《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收集了宋以前的产科论著,明确记述产后“三冲”危急证,即冲心、冲胃、冲肺的证候和治疗方法;齐仲甫的《女科百问》,将妇产科的内容归纳为100个问题逐一解答。尤其是当时三世业医的陈自明,其藏历代大量医籍,存众多祖传经验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汇集和系统总结了南宋以前40余种医籍中有关妇产科的理论和临证经验,于公元1237年编著《妇人大全良方》,全书分9门,共260余论,首先提出“妇人以血为基本”的学术观点,并继承发展了《诸病源候论》突出冲任损伤的病机。该书是妇产科史上的划时代著作,后经明代薛立斋校注刊行,流传更广。王肯堂的《女科证治准绳》也以此作为主要蓝本,可见其对妇产科影响之深远。

 

七、争鸣时期(辽夏金元)

金元时期,医学争鸣,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妇科学内容。刘完素在学术上倡导“火热论”,提出“女子不月,先泻心火,血自下也”。其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中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率先提出妇人不同生理阶段应分别从肾、肝、脾论治,具有指导意义。

 

八、专科理论完善时期(明代)

在明代,肾主生殖的理论在妇科领域得以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妇科专著和综合性医著,如王肯堂的《女科证治准绳》,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妇人规》,薛立斋的《女科撮要》等。在明代,房劳伤肾在社会上较突出,促进了医家对聚精寡欲和优生及肾与命门学说的研究,直接影响着妇科学术理论的深化。如万全《养生四要》提出:“养生之法有四,曰寡欲,曰慎动,曰法时,曰却疾。”在《广嗣纪要·择偶篇》又指出“五不女”(螺、纹、鼓、角、脉)生殖器畸形不能婚配生育。张景岳阐发《内经》理论,吸取各家之长,极力提倡补肾,张景岳对天癸的认识也很精辟,《景岳全书·阴阳篇》说:“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这“无形之水”类似现代生殖内分泌激素。张景岳还根据阴阳水火之论和阴阳互根学说创制了左归丸、右归丸而传之于世,成为沿用至今的著名方剂。

 

九、汇通时期(清代、民国)

在清代,出现了中西医汇通派,开创了中医教育的新局面。傅山《傅青主女科》认为妇人以精血为主,辨证以脏腑、气血、冲任督带立论,注重肾、肝、脾,强调七情内伤及房劳伤肾导致妇产科疾病,创制完带汤、清经散、两地汤、定经汤及生化汤加减方,流传甚广。

 

十、医教研体系形成时期(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中医政策,中医药事业成为国家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现代医教研体系。以中药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宫外孕取得突破性的成就,确定了异位妊娠未破损期病机是“少腹血瘀”,破损型的病机是“少腹蓄血”,增加了对这类危重急症的认识。中医对安胎有明显优势,以寿胎丸等名方加减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其疗效;中医药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治疗早期宫颈癌等,均取得显著的疗效。

 

备考2024年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优路在行动!以上是关于《中医妇科学》的一些内容,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预祝大家考试顺利!请大家密切关注优路教育传统师承/中医专长栏目。优路教育为大家准备了许多优质内容,不仅有备考资料,还有在线答疑栏目为考生们解疑答惑,更有在线题库供大家练习,希望考生们好好复习!预祝大家考试顺利~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