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经济综合考试大纲(三)
考试大纲是考生备考的重要参考资料。为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2022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优路小编为考生分享了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考试大纲之货币银行学。
第三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大纲要求】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度量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一、强制储蓄效应
二、收入分配效应
三、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四、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理论与滞涨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治理(08,11年简答)
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1.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
2.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
三、供求混合推动说
第四节 通货紧缩
一、对通货紧缩界定的种种解释
二、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
1.对投资的影响
2.对消费的影响
3.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4.对工人工资的影响
5.通货紧缩与经济成长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度量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常将通货膨胀定义为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1)强调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作为考察对象,目的在于与股票、债券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相区别;
(2)强调“货币价格”,即每单位商品、服务用货币数量标出的价格,是要说明通货膨胀分析中关注的是商品、服务与货币的关系,而不是商品、服务与商品、服务相互之间的对比关系;
(3)强调“总水平”,说明要关注的是普遍的物价水平波动,而不仅仅是地区性的或某类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波动;
(4)关于“持续上涨”,是强调并非偶然的价格跳动,而是一个“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具有上涨的趋势。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
度量通货膨胀程度所采用的指数主要有三个: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和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冲减指数(deflator)。
1.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是指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的趋势和程度的价格指数。由于直接与公众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这个指数在检验通货膨胀效应方面有其他指标难以比拟的优越性。
2.批发物价指数
是指反映全国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批发价格变动程度和趋势的价格指数。以批发物价指数度量通货膨胀,可以在最终产品价格变动之前获得工业投入品及非零售消费品的价格变动信号,进而能够判断其对最终进入流通的零售商品价格变动可能带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即使存在过度需求,这个指标的波动幅度也常常小于零售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
3.国民生产总值冲减指数
或称国内生产总值冲减指数,是一个能综合反映物价水准变动情况的指标。它是将国内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名义值化为实际值所使用的价格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率的基本指标之一。
此外,还有核心价格指数。在所有商品和服务价格中,一般认为能源和食品价格的波动是最大的,而这两者价格的变化往往与社会总供求对比、与货币供应量增减之间并无紧密的直接联系。所以,人们把剔除了能源价格和食品价格之后的物价指数视为核心价格指数,并用这种经过处理后的指数来度量物价变动和通货膨胀的程度。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一、强制储蓄效应
储蓄,是指用于投资的货币积累。这种积累的主要来源有三:一是家庭;二是企业;三是政府。在正常情况下,上述三个部门的储蓄有各自的形成规律:家庭部门的储蓄由收入减除消费支出构成;企业储蓄由用于扩张生产的利润和折旧基金构成;政府的储蓄如果是用税收的办法来筹资搞生产性投资,那么,这部分储蓄是从其他两部门的储蓄中挤出的,从而全社会的储蓄总量并不增加。政府如果通过向中央银行借债,从而引起货币增发这类办法筹措建设资金,就会强制增加全社会的投资需求,结果将是物价上涨。在公众名义收入不变条件下,按原来的模式和数量进行的消费和储蓄,两者的实际额均随物价的上涨而相应减少,其减少部分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实现政府收入的部分。如此实现的政府储蓄是强制储蓄(forced saving)。
如果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实际GNP低于潜在GNP,这时政府扩张有效需求,虽然也是一种强制储蓄,但并不会引发持续的物价上涨。
二、收入分配效应
由于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极不相同,因此,在物价总水平上涨时,有些人的收入水平会下降,有些人的收入水平却反而会提高。这种由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distributional effect of income)。
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大多数人是依靠工资或薪金过活的。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时期,货币工资的增长相对于物价上涨,往往是滞后的,滞后时间越长,遭受通货膨胀损失也就越大。相应地,只要存在着工资对于物价的调整滞后,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加,那些从利润中分取收入的人便能得到好处。
三、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也称财富分配效应(distributional effect of wealth),是指由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家庭财产不同构成部分的价值有升有降的现象。
一个家庭的财富或资产由两部分构成: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由于具有负债的原因,一个家庭的财产净值是它的资产价值与债务价值之差。
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实物资产的货币值大体随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相应升降;金融资产则比较复杂。
货币债权债务的各种金融资产,其共同特征是有确定的货币金额。物价上涨,实际的货币额减少;物价下跌,实际的货币额增多。在这一领域之中,防止通货膨胀损失的办法,通常是提高利息率或采用浮动利率。一般地说,小额存款人和债券持有人最易受通货膨胀的打击。至于大的债权人,不仅可以采取各种措施避免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而且,他们往往同时是大的债务人,可以享有通货膨胀带来的巨大好处。
四、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理论与滞涨
1.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理论
一般而言,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是一国政府的两个主要宏观经济目标。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提出了研究二者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通过对英国1861~1957年近100年统计资料的分析发现,货币工资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图3-1(a)表示了这种关系。其中,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W,代表 W/W,命名为“工资膨胀率”(wage inflation),即货币工资提高的比率;曲线就是“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显示,当失业率降低时,货币工资膨胀率较大;当货币工资膨胀率较小时,失业率会上升。货币工资膨胀率之所以会与失业率呈反向变动,是因为当总需求增加时,对劳动力的需求趋于旺盛,失业率下降,在雇员与雇主的工资谈判中,雇员处于主动地位,雇主必须加大工资提高的比率才能获得所需的劳动力;相反,当失业率较高时,在雇主与雇员的工资谈判中,雇主处于主动地位,他不需要提高多少工资,甚至不提高工资,就可获得足够的劳动力供给。
由于价格与工资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关系,价格上涨与工资提高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关系,或者说通货膨胀与“工资膨胀”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关系,所以其他经济学者很容易从货币工资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导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并且将原先的菲利普斯曲线转换成了更广为人知的一种形式,如图3-1(b)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它们的惟一差别在于纵轴从货币工资膨胀率W变成了通货膨胀率P(= P/P)。
经过转换之后的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替代关系: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高;反之,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这就使之具有直接的政策含义。从政策角度看,要想使失业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就必须忍受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要使价格保持稳定,就必须忍受较高的失业率,二者不可兼得。
2.滞涨
菲利普斯曲线的描述和推导并非总能成立。进入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出现了“滞胀”局面,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相伴随,高的通货膨胀率与高的失业率相伴随。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治理
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需求拉上或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假说的基本要点是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供给表现为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而需求则体现在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上,所以对这种通货膨胀通俗的说法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针对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成因,治理对策无疑是宏观紧缩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前者的基本内容是抽紧银根或紧缩银根;后者的基本内容是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面对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增加有效供给也是治理之途。有些国家采取的“供给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减税,即降低边际税率以刺激投资,刺激产出。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也称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一种侧重从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的假说。其成因可以归结为两点:
1.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
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是以存在强大的工会组织,从而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为假定前提的。当工资是由工会和雇主集体议定时,这种工资则会高于竞争的工资。面对高工资,企业就会因人力成本的加大而提高产品价格,以维持盈利水平。这就是从工资提高开始而引发的物价上涨。工资提高引起物价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的提高,在西方经济学中将此称为工资-价格螺旋上升(wage price spiral)。
针对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的成因,治理对策是紧缩性的收入政策,具体包括:(1)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并据以控制每个部门工资增长率;(2)管制或冻结工资;(3)按工资超额增长比率征收特别税等。
2.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
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前提条件是存在着物品和服务销售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卖方有可能操纵价格,以赚取垄断利润,这就会增大一般部门的成本开支。
不少发达工业国家的价格政策,就包括制定反托拉斯法以限制垄断高价的基本内容。
三、供求混合推动说
供求混合推进通货膨胀的论点是将供求两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共同起作用而引发的。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的原因究竟是需求拉上还是成本推进很难分清,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
第四节 通货紧缩
一、对通货紧缩界定的种种解释
对通货紧缩的界定通常有三种说法:
(1)物价水平持续下降;
(2)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并伴随有经济的负增长,或再加上货币供给的缩减;
(3)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并伴随有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的可能增长率。
二、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
通货膨胀是不稳定的,通货紧缩也是不稳定的。物价疲软趋势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实体经济。
1.对投资的影响
通货紧缩会使得实际利率有所提高,社会投资的实际成本随之增加,从而产生减少投资的影响。同时在价格趋降的情况下,投资项目预期的未来重置成本会趋于下降,就会推迟当期的投资。这对许多新开工项目所产生的制约较大。
另一方面,通货紧缩使投资的预期收益下降。在通货紧缩情况下,理性的投资者预期价格会进一步下降,公司的预期利润也将随之下降。这就使投资倾向降低。
通货紧缩还经常伴随着证券市场的萎缩。公司利润的下降使股价趋于下探,而证券市场的萎缩又反过来加重了公司筹资的困难。
2.对消费的影响物价下跌对消费有两种效应:
(1)价格效应
物价的下跌使消费者可以用较低的价格得到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而将来价格还会下跌的预期促使他们将推迟消费。
(2)收入效应
就业预期和工资收入因经济增幅下降而趋于下降,收入的减少将使消费者缩减消费支出。3.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在通货紧缩情况下,虽然名义利率很低,但由于物价呈现负增长,实际利率会比通货膨胀时期高出许多。高的实际利率有利于债权人,不利于债务人。4.对工人工资的影响在通货紧缩情况下,如果工人名义工资收入的下调滞后于物价下跌,那么实际工资并不会下降;如果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往往会削弱企业的偿付能力,也会迫使企业下调工资。
5.通货紧缩与经济成长
大多情况下,物价疲软、下跌与经济成长乏力或负增长是结合在一起的,但也非必然。如中国就存在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并存的现象。
以上是“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经济综合考试大纲(三)”的全部内容。更多同等学力申硕问题及答疑尽在优路同等学力申硕频道~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