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推出经济专业人员职称改革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贯彻落实人社部经济系列职称改革指导意见,进一步激发经济专业人员干事创业活力和立足本职争创一流的积极性,近日,市人社局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印发《关于深化经济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将惠及全市10余万经济专业人员。
《实施意见》明确了经济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服务发展,突出实体经济、管理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岗位特点,坚持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级分类评价,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坚持促进人才开发使用,创新评价机制,拓宽申报渠道,激发经济专业人员活力,形成覆盖广泛、专业合理、评价科学、运行顺畅的经济系列职称制度,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专业人才支撑。
《实施意见》主要改革内容包括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促进人才开发使用、强化评审服务和监督管理等五部分,体现了四大改革亮点。
一是明确专业设置和职称名称。设置工商管理、农业经济、财政与税收、金融、保险、运输经济、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建筑与房地产经济、知识产权等10个专业类别,今后,市人社局将根据行业发展情况、从业人员数量、评价需求等因素进行动态调整。职称名称一般从低至高为:助理经济师、经济师、高级经济师、正高级经济师,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专业直接以专业命名(如,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
二是明确职业资格制度衔接办法。专业技术人员取得经济专业技术资格、房地产估价师、拍卖师、资产评估师、税务师和工程咨询(投资)、土地登记代理、房地产经纪、银行业等领域相关职业资格的,可直接对应为经济系列相应层级的职称,并可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条件。探索会计、统计、审计等属性相近的职称系列(专业)与经济职称系列的有效衔接。
三是分级分类明确评价标准。以德为先,坚持把品德放在评价首位,对存在学术造假等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制”。 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淡化论文、资历、学历等“硬杠杠”,论文由必选项改为可选项,注重考察理论素养和业绩水平,突出技术性、实践性和创新性,重点评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创新引领作用和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凭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研究报告、项目总结、工作方案、设计文件等成果形式替代论文。
四是实行多元化科学评价机制。初级、中级实行以考代评方式,副高级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方式,正高级实行评审方式。明确市人社局是经济系列的行业主管部门。对在经济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工作的,在新经济业态工作的,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经济专业人员,适当放宽学历、资历等条件限制,可破格申报。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重点考察在基层的工作业绩,还可适当放宽科研能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