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健康管理师备考资料之常见慢性病知识点解析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慢性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敌人之一。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其长期性、复杂性和难以治愈性,对个人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长度构成了严峻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一全球性健康问题,深入了解常见慢性病的概念、特点、危险因素及诊断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梳理慢性病的相关知识点,特别是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超重肥胖和骨质疏松症等常见慢性病,为健康管理师及广大公众提供一份全面而实用的备考资料与健康指南。
1.慢性病的概念及特点
慢性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表现为一种疾病长期持续存在的状态。
特点:①病因复杂,其发病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②起病隐匿,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③病程较长,表现为功能进行性受损或失能。④难以治愈,表现为不可逆转,很难彻底治愈。⑤预后较差,疾病后期致残率和致死率高。
2.慢性病致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慢性病危险因素大致分为三类: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及中间危险因素。
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种族、遗传。
②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缺乏身体活动、不良心理精神因素、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等。
③中间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
3.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恶性肿瘤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大体可分为先天性因素及后天环境因素。少数癌症的发生主要和先天性因素有关,但大多数癌症,主要和后天环境及个人生活方式因素有关。我国癌症主要危险因素分别是:①吸烟;②乙型肝炎病毒及其他病毒感染;③膳食营养因素;④职业危害;⑤其他环境因素。
4.高血压的概念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损害性疾病。是全球人类常见的慢性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5.血压测量的主要方式
血压测量有三种方式:诊室血压、自测血压、动态血压。
6.诊室血压的测量方法
①选择符合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或符合国际标准及中国高血压联盟认证的电子血压计进行测量。
②袖带大小适合患者上臂臂围,至少覆盖上臂臂围的2/3。
③被测量者测量前30分钟内避免剧烈运动、进食、喝含咖啡的饮料、吸烟、服用影响血压的药物;精神放松、排空膀胱;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
④被测量者应坐于有靠背的坐椅上,裸露右上臂,上臂及血压计与心脏处同一水平。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
⑤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上臂,袖带下缘应在肘弯上2.5cm,听诊器胸件置于肘窝肱动脉搏动明显处。
⑥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柯氏音,收缩压读数取柯氏音第I音,舒张压读数取柯氏音第V音(消失音)。
⑦确定血压读数:所有读数以水银柱凸面的顶端为准,读数取偶数,电子血压计以显示血压数据为准。
⑧间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两次读数平均值记录。如收缩压或舒张压的两次读数相差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以三次读数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7.自测血压的基本方法及参考标准
①对新诊断高血压者,建议家庭自测血压连续7天,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测量3遍;去掉第一天血压值,计算后6天血压值,根据后6天血压平均值,为治疗决定提供参考。
②血压稳定后,建议每周固定一天自测血压,于早上起床后1小时,服降压药前测量坐位血压。
③血压不稳定或未达标者,建议增加自测频率。推荐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上臂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
自测血压值低于诊室血压值,正常上限参考值为135/85mmHg。
8.动态血压的概念及参考标准
动态血压是指患者佩戴动态血压检测仪记录的24小时血压。动态血压的正常值国内参考标准为:24小时平均值<130/80mmHg,白昼平均值<135/85mmHg,夜间平均值<125/75mmHg。
9.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危险因素较多,比较明确的是:超重/肥胖或腹型肥胖、高盐饮食、长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以上为可改变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家族史是不可改变危险因素。
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①高钠、低钾膳食;②体重超重或肥胖;③饮酒;④其它危险因素,如遗传、性别、年龄、工作压力过重、心理因素、高脂血症等。
10.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11.糖尿病的常用诊断标准
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即血糖升高达到下列三条标准中的任意一项时,就可诊断患有糖尿病。
①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糖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或;
②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1)或;
③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0GTT)实验中,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12.糖尿病前期及其诊断标准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浆葡萄糖水平在正常人群与糖尿病人群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又称糖调节受损。包括空腹血糖异常调节(IFG)、糖耐量受损(IGT)或者二者兼有。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6.1mmol/L,<7.0mmol/L和/或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11.1mmol/L。
13.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①遗传因素;②肥胖或超重;③体力活动不足;④膳食因素;⑤早期营养;⑥糖耐量损害;⑦胰岛素抵抗(IR);⑧高血压及其他易患因素。
1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阻塞,或在此基础上合并痉挛,以及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或梗死的一种心脏病。
15.冠性病的分型
冠心病分5型:①无症状性心肌缺血;②心绞痛;③心肌梗死;④缺血性心肌病;⑤猝死。
新的分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冠脉病。
16.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①心绞痛的特点有:常由于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或心动过速而诱发,也可发于夜间;典型疼痛部位为胸骨体上中段的后方,也可在心前区,常放射至左肩、内侧臂至小指及无名指,或至颈部、咽部、下颌骨,少数可放射至其他不典型部位或放射部位疼痛更显著。心前区疼痛范围如手掌大小,界限不清;疼痛性质压迫、紧缩或发闷,有时有窒息和濒死感,疼痛可轻可重,重者伴焦虑、冷汗;疼痛出现后,常逐渐加重,1-5分钟可自行缓解,偶可长达15分钟,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②急性心肌梗死突出症状为胸痛,疼痛较心绞痛更剧烈,呈压榨性或绞窄性,难以忍受,患者有濒死感,烦躁不安;部位及放射部位与心绞痛相同,持续时间久,半小时至几小时或更长,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需要使用麻醉性镇痛剂。
17.冠心病的主要诊断方法
出现典型的心绞痛或发生心肌梗死,临床上可基本明确冠心病的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和血清酶学的升高。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18.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①高血压;②血脂异常和高胆固醇血症;③超重和肥胖;④糖尿病;⑤生活方式;⑥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⑦其它,如家属史等。
19.脑卒中的概念
脑卒中是指一组发病急骤的血管病,又称急性脑血管病事件,俗称中风。脑卒中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和脑梗死。
20.脑卒中的临床表现
①脑梗死: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②脑出血:多在情绪激动或活动时急性起病,常伴头痛、呕吐,可伴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
③蛛网膜下腔出血:突发剧烈头痛、持续不能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多伴恶心、呕吐;可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及烦躁、谵妄等精神症状,少数出现癫痫发作;其突出体征是脑膜刺激征明显。
21.脑卒中的主要诊断方法
头颅CT扫描和标准头颅磁共振(MRI)是主要诊断方法。
①脑梗死:头颅CT和标准头颅磁共振在24小时内常不能显示病灶,但可排除脑出血,24小时后逐渐显示低密度病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以早期显示缺血组织的大小、部位。
②脑出血:头颅CT是诊断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准确、清楚的显示脑出血部位、出血量。
③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颅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
22.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①高血压;②心脏病;③糖尿病;④血脂异常;⑤吸烟;⑥饮酒;⑦颈动脉狭窄;⑧肥胖;⑨其它(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代谢综合征、饮食营养不合理、缺乏体育活动、口服避孕药、促凝危险因素)
2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概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
2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①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②咳痰;③气短或呼吸困难,这是标志性症状;④喘息和胸闷;⑤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
体征:早期不明显,随疾病进展,可出现桶状胸、呼吸变浅、频率增快,肺叩诊呈过度清音,两肺呼吸音减低,肺部干、湿啰音;低氧血症者可出现黏膜及皮肤发绀,伴右心衰竭者可见下肢水肿、肝大。
2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
①个体易感因素;②环境因素:吸烟、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
26.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标准
体重指数(BMI)是主要判断标准。计算方法是体重(kg)与身高(m)平方的比值。24≤BMI<28kg/m²为超重BMI≥28kg/m²为肥胖。
27.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
主要危险因素:性别、年龄、种族、身材、体重、家族骨折史、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量、每日日照时长、活动量、吸烟史、饮酒、饮茶或咖啡、过早绝经、绝经时间、绝经后是否激素代替治疗、怀孕次数、影响骨代谢疾病、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
高危人群:主要是绝经后的女性和50岁以上的男性,其次是钙和维生素D缺乏、吸烟、过量饮酒和咖啡、身体活动少、性激素低下等人群。
综上所述,慢性病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容忽视的健康威胁,其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通过深入学习慢性病的概念、特点、危险因素及诊断方法,我们能够更加科学地认识这些疾病,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治疗策略。作为健康管理师,我们更应肩负起普及健康知识、引导健康行为的重任,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慢性病的发生风险。同时,对于已经患有慢性病的人群,我们应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帮助他们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未来,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慢性病将不再是不可战胜的难题,人类将拥有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
相关推荐:2024年健康管理师备考资料及学习方法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