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考试大纲之文艺学
为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优路小编为考生整理了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考试大纲大纲之文艺学。
第一章 文艺学
一、 导论
1. 文艺学/文学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二、 文学作为活动
1. 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2. 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宗教、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三、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1.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2. 文学的特殊意识形态性质: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3. 文学话语具有蕴藉的特点。体现在两种文学修辞形态中:含蓄、含混
四、 文学创造
1. 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1)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生产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
2)文学作为话语,区别于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是一种创造性的言语表现,旨在创造新的话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
2. 文学创造的客体/对象:审美化、情感化了的社会生活
1)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或层次。
2)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包括本身具有美的属性,或本身不具有美的属性甚至是丑的,但经过审美提炼和转化后具有审美价值。
3)是作家体验过的生活。这种体验是审美体验,主要是情感体验。
3.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4.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1)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
2)主体的能动性体现在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上。
5. 文学创造的过程
l 艺术发现:作家根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观察、审视外在事物时得到的一种特 殊的感知。
l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的一种内在动力。
l 艺术构思: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象及其序列的过程。
- 直觉:① 省略了推理过程直接获得认知的心理现象。② 需要更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更老练的推理训练。
- 变形:作家在艺术构思中调动想象力、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方式进行艺术创造。
- 陌生化:作家把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从身边推开,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进行非指称性描写。
6. 文学创造的原则:
1)艺术真实:
① 与生活真实不同,具有假定性、内蕴性: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
② 与科学真实不同,具有主观性、诗艺性:非致力于认识的客观性;运用了诸多艺术手法进行艺术创造。
2)情感评价/“诗意的裁判”:
① 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体验。
②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反映了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社会性需要和态度。
3)形式创造
五、 文学作品
1. 文学作品的类型:
1)现实型文学:写实;再现性、逼真性。典型形态:现实主义文学。
2)理想型文学:直接抒情;表现性、虚幻性。浪漫主义文学。
3)象征型文学:暗示;暗示性、朦胧性。象征主义文学。
2. 文学作品的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
3.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话语(言)、形象(形)、意蕴(意)
4. 文学作品的理想形态:
1)典型:美学特征:特征性、艺术魅力
2)意境: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3)意象:分类:寓言式、符号式
5. 叙事性作品:故事内容四要素:人物、事件、情节、场景(人物是第一要素)
6. 抒情性作品:两要素:抒情内容、抒情话语
六、 文学接受
1. 期待视野:
1)在文学阅读发生前及其过程中,读者阅读的既定心理图式。
2)包括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
2. 隐含读者:
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预先设计的理解作者的本义、把本文的可能性具体化的读者,即隐含的接受者。
七、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顾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判断。
以上是“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考试大纲之文艺学”的全部内容。更多同等学力申硕问题及答疑尽在优路同等学力申硕频道~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