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能力提升:将体育教育融入社会工作专业培养
在当今社会,人民的健康和福祉越来越受到重视,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将以治病为中心的方式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社会工作者作为落实党和国家政策的重要角色,其综合素质显得尤为关键。本文探讨了全国政协委员董*园关于在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培养中增加体育教育的建议,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案由: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近年来,社会工作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工作者作为落实党和国家政策,直接服务于广大百姓的“最后一公里”的践行者,对社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多元功能,随着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愈加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社区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社区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终身体育的健康价值观,为构建和谐、健康、幸福的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大众对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居民在社区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大幅增加。社区工作如何发挥体育“治未病”的功能,将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的关口前移?如何利用体育锻炼的多元功能,为建设和谐社区出力?社会工作者如何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便捷的体育锻炼服务?给社会工作治理体系带来新的思考,对社会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者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懂体育专业技能的社会工作者更是稀缺。由于高校社工专业培养过程中体育教育的缺位,使社工毕业生中很难有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能力的人才,不能适应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需求。
建议:一、社会工作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社会工作的实践能力是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在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教学体系中,增加体育基本理论和体育实践课程,培养能满足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服务需求、组织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社工人才。
二、在高校建立社工体育专门人才培训基地,引入第三方机构和高校联合举办针对在职社工人员的非全日制社工体育技能培训班,提升现有基层社会工作者的体育专业能力。
三、在体育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增加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实践课,使之培养成既掌握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又掌握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的复合型人才。
四、在退役的专业运动员中培养社工人才。作为社工体育人才短缺的一种补充,通过培训退役的专业运动员,通过社工专业的理论学习,使之具备承担开展社会工作的专业素养,用退役运动员的专业之长,补懂体育的社工
人员之短缺。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问题。
我的观点:
我非常认同董*园委员的建议,并认为这是解决当前社会工作者短缺及其体育专业技能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在实施这些建议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多方协作与资源共享:
高校、社会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应加强协作,共享资源。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将为社工体育技能的培训提供专业支持,而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激励机制可以进一步推动这一过程。
2.持续教育和职业发展:
社会工作者应有机会持续接受教育和培训,尤其是新的健康和体育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建立健全的职业发展路径,确保社工在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高水平的专业素养。
3.社区需求与个性化服务:
在培养社工体育技能时,应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通过需求调研,了解不同社区在体育锻炼和健康管理方面的特点和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服务。
4.推广与宣传:
要大力宣传社工体育服务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社区居民对这项服务的认知和参与度。培养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全民健康与全民健身的深度融合。
将体育教育融入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不仅是提升社会工作者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全民健康的有效途径。通过多方协作、持续教育和需求导向的原则,未来的社会工作者将更能胜任其角色,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出力。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践行者,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和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高度重视,持续推进。
文章来源于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