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04
2022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时间是3月12日,已经报考的同学们可以提前备考了。优路教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2022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帮助大家早入门,早夯实基础。
第四部分 中学生学习心理
考点一 认知过程
一、感觉
(一)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二)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三)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四)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
二、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三、注意
(一)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二)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在一瞬间内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也称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也称注意的持久性)(1)注意的起伏: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加强和减弱现象。(2)注意的分散:又可称“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吸引的现象。
3.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
4.注意转移: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
四、记忆
(一)记忆的分类
记忆按保持时间可分为:
(1)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一般记忆时间是0.25-1秒。容量较大,形象鲜明。通过“注意”进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记忆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2个组块。通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久。
(二)遗忘规律
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是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有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特点。
五、思维的种类
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
(1)直观动作思维:在思维过程中要以具体、实际动作作为支柱而进行的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在思维过程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维。
2.根据思维的创新性程度
(1)常规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用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创造性思维: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六、想象的分类
(1)再造想象:依据词语的描述或符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七、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问题的特征。2.迁移。3.思维定势。4.功能固着。5.原型启发。6.学习动机。
考点二 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内涵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技能
(一)动作技能(操作技能、运动技能)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比如:日常生活中的写字、绘画,音乐中的吹拉弹唱,体育中的田径、球类、体操,劳动中的刨、磨等。
(二)心智技能(智力技能、认知技能)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记忆技能等。
考点三 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巴甫洛夫——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
1.获得与消退
获得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2.泛化与分化
泛化指的是有机体对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分化指的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二)桑代克——尝试-错误说(试误说)
1.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2.三条学习定律
(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
(三)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强化:(1)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加其行为出现的概率。(2)负强化:撤销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加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2.惩罚:(1)正惩罚:行为出现后施加厌恶刺激以抑制或减少该行为发生频率。(2)负惩罚: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满意刺激以减少行为发生。
3.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四)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
2.强化
(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2)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3)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一)苛勒——完型-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
1.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二)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
1.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2.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三)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论
1.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提倡发现学习。(3)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
(四)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学习分类:一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2.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3.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所谓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非指导性教学)
(1)真实或真诚。(2)尊重、关注和接纳。(3)移情性理解。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3)学习的情境性。
2.建构主义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具有丰富性和差异性。
3.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考点四 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分类
1.根据动机产生诱因来源
(1)内部动机: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
(2)外部动机: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2.根据学习动机作用时间
(1)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持续时间较长。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持续时间较短。
3.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的分类
(1)认知内驱力:源于个体内部,如好奇心、求知欲等。
(2)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凭借自身才能和获得成就来提升自己在某个团体中的地位和愿望。
(3)附属内驱力:学生获得家长、老师表扬的需要,在儿童早期尤为突出。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
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行为效果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最佳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水平越低。
三、学习动机理论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而需要系统又包括五种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把归因划分为三个维度:内部与外部、稳定与非稳定、可控与不可控。又把归因划分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三)成就动机理论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
避免失败者往往通过各种活动防止自尊心受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四)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主观推测与判断。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由: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其中最主要因素: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考点五 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类型
1.按照迁移的性质和结果
(1)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2)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阻碍作用。
2.按照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
(1)水平迁移:已习得的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的情境中的运用,是同一层次间的学习影响迁移。
(2)垂直迁移:低级概念和规则向高级概念和规则的迁移,是不同层次间的学习影响迁移。
3.按照迁移发生的方向
(1)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
(2)逆向迁移是指后续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4.按照迁移的内容不同
(1)一般迁移:是先前学习内容的原理、方法等对后续学习的影响。
(2)特殊迁移也称为具体迁移,是先前学习内容的创造性组合对后续学习的影响。
二、学习迁移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训练时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式。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二)共同要素说
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三)经验类化理论
又叫“概括说”,贾德认为先前学习经验的概括可以适用于后续学习;只要对原有经验进行概括就可以完成学习的迁移。
(四)关系转换理论
习得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或顿
悟,特别是手段——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
(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
考点六 学习策略分类
1.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1)复述策略。(2)精加工策略。(3)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3)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