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笔试小学《教育教学》客观题高频易错1-10题
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时间是2021年10月30日,临考冲刺前,优路教育整理客观题高频易错20题,抽空看一下,印象会深刻哦!答案解析附后:
一、试题部分
1.学生生来就蕴涵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种子,教育就是促进儿童的各种天赋才能的种子和谐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的价值取向是( )。
A.社会本位论 B.知识本位论 C.能力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2.李老师打算研究一下在农村地区的语文课堂中,如何选择更适合高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他准备参考一下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相关论文及教育专著。按照文献的功能分类,论文和教育专著属于( )。
A.事实性文献 B.工具性文献 C.理论性文献 D.经验型文献
3.为了获取学生营养餐发放情况的数据资料,有关部门对某小学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在教育研究调查中,这种形式属于( )。
A.全面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个案调查
4.已经有20年教龄的赵老师是一个已为人父的老师,每天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还需要评估自己正在上高三的孩子的抚养和教育问题,在近期的期中考试中他所带的学科的成绩很不理想,他开始怀疑自己可能不太适合当老师,自己的教学能力不行。赵老师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是( )。
A.情绪耗竭 B.适应不良 C.个人成就感低 D.去个性化
5.小学四年级的王老师所教学的社会课和三年级的张老师所教的自然课都属于( )。
A.广域课程 B.融合课程 C.核心课程 D.相关课程
6.根据“经验的兴趣”设立自然、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旨在使学生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根据“思辨的兴趣”设立数学、逻辑学、文法等学科,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根据“审美的兴趣”设立文学、图画、音乐等科目,以培养学生审美的情操;根据“同情的兴趣”设立本国语、外国语等科目,以培养学生友爱的精神;根据“社会的兴趣”设立公民、历史、政治、法律等科目,以培养学生合群的精神;根据“宗教的兴趣”设立神学学科。这符合( )理论。
A.布拉梅尔德为代表的社会中心课程 B.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学科中心课程
C.杜威为代表的活动中心课程 D.古德莱德课程层次
7.姜老师想要编写一套四年级英语学科的试卷,来检验一下近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她的直接依据是( )。
A.课程内容 B.课程标准 C.教材 D.教科书
8.新课改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其中小学阶段是( )。
A.综合课程为主 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C.分科课程为主 D.实践课程为主
9.教师的行动研究的要素最关键的要素是( )。
A.教师学习 B.教师行动 C.教师发表 D.教师知识
10.针对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小学化倾向,某市教育局下发规范,禁止幼儿园使用小学教材,不得教拼音、汉字书写等内容。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二、答案解析
1.D【解析】A选项社会本位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坦纳等。B选项知识本位论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或唯一目的的教育观,即指把教育的知识目的等同于全部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观念。“知识本位”是一种知识选择方式,指在知识选择上特别重视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C选项能力本位观来源于世界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它是一种新的教学观点,最早提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主要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重在实际操作,强调严格的科学管理、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D选项个人本位论的观点是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题干中的这句话正是裴斯泰洛齐的看法。
2.C【解析】按文献的功能可分为事实性文献、工具性文献、理论性文献、政策性文献和经验性文献。事实性文献指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事实证据的文献,包括古今中外已被发现和证实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事实资料,如文物、教育史专著、各种测验量表、各类教育实验报告、教育名家教育实录等。工具性文献指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检索咨询的文献,包括工具书、网上检索查询、学术动态综述等。理论性文献指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理论认识的文献,包括教育专著、论文、文集、教育家评传、方法论著作等。政策性文献指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政策依据的文献,包括规章制度、政府文件与统计资料等。经验性文献指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感性认识的文献,包括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经验、教育参考书、各级各类学校教科书、教学大纲等。
3.D【解析】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A选项普遍调查也叫全面调查,是对某一范围内所有被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如当前学生厌学情绪的情况调查。这种类型的调查优点是具有普遍性,能全面地反映教育的许多现象及其变化发展情况,搜集的资料比较全面。但是调查所得到的材料往往比较肤浅和简单,有些问题无法深入了解,同时由于调查范围广,往往耗资大、费时长。C选项抽样调查,即从被调查对象的全体范围(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特征值推断总体特征值的一种调查方法。D选项个案调查,即在对被调查的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从其中选择某个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进行调查与描述。题干中对一所学校的专门调查属于个案调查。
4.C【解析】A选项情绪耗竭,主要表现在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两个方面。如极度的慢性疲劳、力不从心、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等。B选项适应不良是指教师在进入学校工作之后,可能会发现教师工作不如自己原先想象的那么简单,对当前工作产生适应障碍。C选项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题干中的赵老师出现的这种想法符合个人成就感的心理问题。D选项去人性化,即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教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和情感对待学生。
5.A【解析】A选项广域课程: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的课程。例如,自然课(生物、化学、物理、天文);社会课(历史、地理、经济、政治)。B选项融合课程:是指把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例如,把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C选项核心课程:以个人或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为核心,将其他学科的内容围绕核心组织起来,由一位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D选项相关课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但又维持各学科原来的独立状态。例如,理化学科和数学,理化学科教学所需的数学知识,需事先在数学课中进行教学。
6.B【解析】A选项布拉梅尔德的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B选项赫尔巴特的学科中心课程理论,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题干中正符合这一说法。C选项核杜威的活动中心课程理论,其基本特征是: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D选项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古德莱德是美国著名的课程专家,曾对课程理论做了大量研究,并对课程概念体系进行了五个层次的划分: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7.B【解析】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又称为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8.A【解析】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小学阶段: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中学阶段: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高中阶段: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9.B【解析】教师的行动是最关键因素。
10.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总共有五大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顺序性强调的是人的发展是有顺序的,而且往往这个顺序是不可逆的。比如,人的身体发展是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既然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顺序的,那么,教育应该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学记》当中有关循序渐进的一些句子,如"幼者听而弗问,学不鬣等也"、"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等。
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它强调个体每个年龄阶段特点是互不相同的,如在小学阶段认知特征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中学则主要是形式运算为主,这两阶段特点、发展任务不同,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此,教育者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如题干中的"幼儿教育小学化"这种现象即违背了阶段性特点。
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如身高在我们一生中有两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即刚出生的时期和青春期。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如在青春期的时候,我们的生理机能基本接近成人水平,但心理方面不太成熟。既然某些机能在有些时间可以快速发展,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像"狼孩"的故事,就说明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个体的语言发展便很缓慢。
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如盲人往往听力比较好;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的人,有强大的意志力,身心依然可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扬长避短,发挥学生的优势。
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如我们在描述人格独特性的时候有句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反应的就是个别差异性。因此在教育上,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人得到最大的发展。
考前资料→考前一页纸
成绩热点:
面试热点:
添加优路备考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