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解读|2025应急救援员考试高频考点(二):应急管理体制
应急救援员考试是对应急领域专业人员的一次检验,其中应急管理体制作为考试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应急管理体制不仅关乎救援行动的效率和效果,更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应急管理水平的关键指标。本文将从应急管理体制的定义、构成要素及基本原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旨在帮助考生深入理解并掌握这一高频考点,为未来的应急救援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应急管理体制的定义
应急管理体制,是指为保障公共安全,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避免、减少和减缓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而建立起来的以政府为核心,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有机体系。这一体制的建立,旨在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救援工作,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应急管理体制的构成要素
应急管理体制的构成要素包括机构设置、法制建设、技术支撑、预案体系、评估体系、运行程序以及资金保障等。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应急管理体制的完整框架。其中,机构设置是核心,法制建设是保障,技术支撑是关键,预案体系是行动指南,评估体系是效果反馈,运行程序是执行规范,资金保障是物质基础。
三、应急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应急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包括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以及属地管理为主。这些原则确保了救援行动的快速响应、高效协同和有序进行。统一指挥确保了救援力量的集中和统一调度;综合协调则实现了各部门之间的无缝衔接;分类管理使得救援行动更加专业化和精准化;分级负责明确了各级政府在救援行动中的责任和义务;属地管理为主则强调了地方政府在救援行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四、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单灾种被动应对
体制特点:“一元化”领导体制,各部门独立负责各自各自管辖范围内的灾害预防和抢险救灾的被动模式,模式特点是分散管理、单项应对。
体制缺陷:相关组织机构的职能与权限划分不清,多采取“人治”方式,往往自上而下传递计划指令的被动应对。
应对措施:成立由高层领导牵头负责的临时性非常设机构。这一阶段应急管理体制以单灾种分类管理为主要特征,具有专业化、单一化特点。
2、改革开放之初到2003年:分散协调、临时响应
体制特点:政府力量分散,应对“单灾种”多,应对“综合性突发事件”少,政府部门“各自为政”。体制缺陷:随着突发事件跨界特征更加突出更加突出、跨部门协调事项日益增多。
应对措施:为提高政府应对各种灾害和危机能力,我国成立了一些应急管理议事协调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了弥补单部门负责制的缺陷,提升防汛抗旱、抗震救灾和森林灭火中对多部门进行协调的能力。
3、2003年至2018年初:综合协调
导火索:2003年“非典”爆发,引发了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得到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
改进措施:2005年国务院在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制度,各级政府要以“一案三制”(制定修订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和法制)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应急管理转折: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发挥运转枢纽作用。这是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重要转折点,是综合协调应急体制形成的重要标志。国务院各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普遍成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
4、2018年以后:综合应急管理
体制缺陷:应急职责分散,应对被动,指挥不一,信息渠道不畅;应急办权责不匹配,“小马拉大车”单灾种应急管理体制,导致各自为政,难以协调。
应对措施: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务院办公厅、公安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地震局以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相关职责整合,组建应急管理部。
意义:应急管理部的组建标志着我国综合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形成。
应急管理体制作为应急救援员考试的高频考点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掌握应急管理体制的定义、构成要素、基本原则及国外借鉴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应急救援员考试高频考点详解汇总